用输出倒逼输入
Get the knowledge flowing and circulating! :)
目录
前言简单高效的思维模式费曼学习5步曲关于兴趣SMART原则进阶 → 费曼技巧:目标原则一张思维和流程导图第一次输出输出是最强大的学习力用“输出”倒逼“输入”场景和思维模拟第二次输出费曼技巧:输出原则5个输出的原则(书上提到的)回顾和反思盲维学习与盲维遇到麻烦1 经验 | 2 理论 | 3 好奇心寻找缺口关于对比只有...才...反思争议:深度学习的切入点回顾8个问题在线学习知识的内化知识体系第三次输出建立自己原创的观点关于决策费曼技巧:简化原则Appendix Ⅰ: 原书(纸质版)目录
自述:
这本书是一早就在书架上摆着的,在自己深入思考到底该如何有效阅读之后,我采取了如下的行动:
1 首先,筛选出我现阶段或者我迟早要做的事 —— 学会有效学习,这是我认为必须在“泥足深陷”的时候先学会的技能;
2 然后,找到一些我潜意识/一直比较看好的方法的系统性的阐述的书,来深入、彻底的学习一次 —— 我选择了《费曼学习法》;
3 最后,将我所学的内容/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上!
这本书的名字也很诱人:费曼学习法 —— 用输出倒逼输入
今儿(我就再来读读~)
这本书看到大概1/3的位置时,总觉得并不是费曼说的方法,而是作者对费曼的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输出,大多都是自己的话,只是部分篇章引用了费曼的话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点像是投机取巧,利用费曼的名气来帮助自己卖书;
其次,这本书主要是讲道理、讲概念一类的工作。感觉并没有很好地用实际的例子来讲解。所以,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好的描述还是要配上实例才行,不然感觉空中楼阁,无法捉摸,没有落脚点。
但是,这本书也是有些不错的地方的,有些观念也是能引起我的共鸣的。下面我就详细写写给我引起共鸣的一些内容。
开始...
作者首先以一个疑惑(我也一直存在的疑惑)开头:为什么看了很多书还是没有吸收到知识。合上书之后,只觉自己记忆的少之又少,能用到的更是寥寥无几。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虽然付出了学习的过程,储存了知识,却仍然不具备输出(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高强度的被动学习在短期提高了人们的知识储备量,反映在考试成绩上是很棒的。但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上依然处于初级的阶段。所以,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尽管知识渊博,在实践上却不得其门,花很长的时间,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将学到的东西转化为工作的能力。
@page002(实体书:前言)
谁是费曼?答:我的偶像之一(希望有一天我能像他一样练就超强的教学能力)!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一生有着足以铭刻史册的学术成就,他也因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广为人知,深受推崇。
在大学教授物理学时,他总是能够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专业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无论多么抽象、晦涩的概念,都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表达出来,风趣幽默,一点也不枯燥。学生喜欢上他的课。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便采用他的这种方法,最终形成了人们众所周知的“费曼学习法”。
它的核心是——当你准备学习一门新知识时,必须站在传授者的立场,假设自己要向别人讲解这门知识。
那么你一定要用最简洁、清晰和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让行外的人也能听懂。
费曼说:“最好是几岁的小孩也能明白你在说什么。”为此,他制定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流程:
第一,确立你要学习的目标; 一本书 or 一个技能
第二,理解你要学习的对象; 准备好相关资料,选择多个信息来源
第三,以教代学,用输出代替输入; 模拟一个传授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知识讲给别人听
第四,进行回顾和反思; 对阻碍、模糊、疑义进行重新学习、回顾和反思,再输出一次
第五,实现知识的简化和吸收。 简化和整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有效的应用
@page003(实体书:前言)
作者强调:无法对外输出的学习就不能称之为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输出(应用)
虽然我们学的内容是新的,但是大多数新的东西都是基于旧有的,并非凭空产生的。所以,我们的大脑有种能力:将旧有的知识拼接组合成新的,然后传递到负责记忆和行动的部门,转化为具体的成果或知识。
大脑这种运转方式是非常富有联想力的表现,同时也塑造了两种根深蒂固的学习模式:
❶ 越熟悉的概念,大脑越喜欢;
❷ 在不同的概念之间强行建立联系,也是大脑的特长。
第❶种模式会抑制我们对新知识的创造力和接收度。
第❷种是非常好的,怎样触发呢?学会输出。
知识的输出越多,我们对于陌生事物的联想就越丰富,学习的创新性就越强,最终成功地突破旧知识的框架,得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人类所有的新知识都是由旧的知识构成和解释的。我们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本质上便是通过大脑的有机联想,将新的概念插入到旧的体系中,再在动态的学习中将之转化成一个合乎逻辑的富有张力和强劲生命力的知识系统。这就是为什么费曼主张用“以教代学”的输出模式来进行学习的原因。
@page007(实体书:前言)
费曼认为,输出不仅仅是学习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当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知识时,用最直白的语言去阐述它时,大脑就会从记忆库中提取那些熟悉的信息,在旧的知识和新的概念中产生强大的关联,新的知识便容易得到大脑彻底的理解。最重要的一步是,你要反复地进行这一过程,使大脑多进行创造性的联想,我们对新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的能力才会变得更强。
@page007(实体书:前言)
新知识基于旧知识。输出的时候,会迫使大脑去熟悉的旧知识中寻找解释新知识的内容,从而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教代学。
输出式学习。
正确的学习:有目的地主动学习,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不断地接触新信息,总结分析,消化吸收,再做出选择。
传统学习方法的特点:
第一,以输入为主。死记硬背,或叠加阅读量,量变达成质变。
第二,教条主义。盲目崇信书上的理论或框架,视野狭窄。
第三,标准化应用。严格按照学到的知识去实践,遇到问题生搬硬套,缺乏创新。
@page004(实体书:第一章)
机械式背诵 → 标准化应用(标准化考试)
💡 英语角 → 汉语角
※ 当你将输出作为输入的辅助工具时,学习的效果可以立时提升百倍。
作者认为:升级自己的思维,明确好方向,学习就从来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一个错误的设想:好像知识对当下是无用的,对未来才是无价之宝。学习一门知识是为了建设自己的未来。
我悟了啊~
真正高质量的学习,一定能够让人融入真实的世界。学习最重要的是“真实”,它必须让人可以与时代同步,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促进我们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换言之,通过学习,我们要与真实的世界建立有效的联系。这些年来,我所见过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学习一门知识时从来不会用它构画一个虚无的将来,而是专注地将知识与现实场景紧密地结合。读懂这句话,对理解费曼技巧会有很大的帮助。
@page008(实体书:第一章)
学习是为了当下(去理解身边的发生的事情、促进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学以致用,去利用既有的知识去创新),是有目的的,不是为了虚无缥缈的未来。
正确的心态:只有将学习从功利性的导向中收回来,专注于如何吃透一门知识,怎样让这些知识在今天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习能力。
费曼认为: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为一个人创造宏大的视野和对世界犀利的理解力。
费曼学习法为我们提供的三种与众不同的能力:
远见
通过解读知识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 判断未来趋势
穿透力
从碎片化的知识中看清事物的本质 → 快速解决问题,掌握事物的规律
智慧
通过以输出的方式浓缩、重演知识 → 汲取精华,使知识为我所用,适配环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必须深刻明白,学习究竟是为了让我们获得什么。带有意向性的学习,带有目的的学习。
学习,究其根本是思维方式的比拼,不是知识存储的较量,也不是学位的竞争。
更强大的学习能力:不是由你学到的知识量决定的,而是由你学习、掌握、理解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决定的。
学习不单单和知识有关,还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当下的现实情况(相较于20年前)
时间:不再充足;
信息来源:过于丰富;
信息本身:难辨真假。
今天的互联网,不但让知识碎片化,还肢解了我们的思维。
费曼:
对华而不实的东西毫无兴趣,他已经对知识的理解到了一种收发自如的境界。
他可以轻松地向任何一个人解读最复杂的知识,并且保证对方能够听懂。
非常理解“记住知识”和“了解知识”之间的差别(他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费曼学习法(亦成为费曼技巧)的优势:
不但能节省时间,而且还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供最高的学习效能。
正确的学习是:我们了解了这些知识的内核(不是仅仅记住知识的名称,存储知识的内容),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重新解读它们,并且向外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两者绝非一回事!
提供了4个关键词
Concept(概念)
Teach(以教代学)
Review(评价)
Simplify(简化)
5个步骤(本书的进一步提炼)
确立目标
理解目标
输出
回顾
简化
通俗地说:验证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了一种知识,就看能否用直白浅显的语言把它讲清楚。无论它多么复杂,都可以让一个从未接触过这个知识的旁观者听明白。
我们可以参考的做法:一边学习和成长,一边用输出的方式将学到的内容普及给受众,产生良性的正反馈。
@page015(实体书:第二章)
1 正反馈(也叫“放大反馈”)
系统性地思考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
如同一个增长的引擎,是一个驱动系统加速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自增强”。
※ 我们非常需要做的一件事!
Good Demo
比如,我每天锻炼身体,跑步,健身,能够让我感觉良好。我会向朋友介绍我的锻炼经验,然后继续坚持锻炼,总结出更好的健身方法,于是我的感觉越发良好。这便是一个正反馈。我们向团队成员分享一个技术信息、工作经验,能够活跃沟通的氛围,良好的沟通氛围能够激发员工的思考积极性,努力学习并踊跃地实践,再加入讨论,共同输出更多高质量的经验,这也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重点是你不要独自钻研和学习,要多和外界互动。
2 输出加快思考的成熟
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它表达的内涵是:只要我们在某一个领域获得了一点优势,就可以不断扩大这个优势,成果也会越来越大。
我的理解:优秀的人,在其他的领域也会变得优秀!
费曼学习法的作用就是一种马太效应。在对某个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中,一次成功的输出也会同时增强输入的能力,从而使得下一次输出的成功可能性更大,下一次取得的成果又会促进再下一次的学习和思考,壮大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加快思考的成熟。
Good Demo:如何阅读科普著作
传统方法:重复阅读,检索资料,加深理解。
费曼思路:准备一份阅读笔记,抽离核心内容,一边读、一遍向别人阐述主要观点,把观点分别归纳为不同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原书的观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理解,要把这些讲给别人听。
在输出的过程中,你想学到的东西也在向大脑输入。这是一个爆炸式的、积极的化学反应,你会发现时间被大大缩短,过去通读五遍才能理解的内容,用这个方法只用两遍,即整理、输出和复述、简化。在加快记忆的同时,学习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3 让思考可以量化
我们对任何问题的量化思考都体现在6个方面。
方向 → 锁定思考的主要方向(主攻的方向,找到它是第一步)
归纳 → 确立思考的主要逻辑(更有针对性)
验证 → 验证思考的效果(通过“输出”来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
反馈 → 反馈正确和错误(从听众那里得到)
简化 → 把复杂的思考过程简单化(制作一张缩略图or简报,提炼出思考的要点:一目了然)
吸收 → 消化思考的成果(转换吸收,把思考的成果边为自己的、可以应用的内容)
※ 更重要的是,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简单高效的模式。
越有力量的智慧实践起来越简单!
@page019(实体书:第二章)
每个步骤都有它的原则和应用技巧!
Step1. 目标 -- 确认目标(学习对象),从而产生专注力(ch.3 ch.4 ch.5 ch.6)
选择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要真正地理解学习它的必要性,在这个前提下产生专注力。
专注是一切成功学习的基础。
Step2. 理解 -- 归类知识、筛选优质知识和合适的学习方式(ch.7 ch.8 ch.9 ch.10 ch.11)
对想学的知识、概念进行归类、解构和对比,系统地理解这些内容,存优去劣。
Step3. 输出 -- 找到传授的场景,像别人阐述自己的见解(ch.12 ch.13 ch.14 ch.15)
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及最简单的语言解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Step4. 回顾 -- 回顾和反思,发现问题(ch.16 ch.17 ch.18 ch.19)
找到不理解或错误的地方,二次查补修正,直到可以二次输出
Step5. 简化 -- 把知识内化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我所用(ch.20 ch.21 ch.22 ch.23 ch.24)
不断地简化、吸收,直至内化
内化是一切学习的终极目的。
如果不能将知识成功地转化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学习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Question:
当你希望掌握一门知识和技能时,怎样正确地树立目标?
当锁定目标以后,又如何发现学习它的必要性和它为我们带来的重要意义?
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是无意识的被动学习,学习的内容和计划都来自于外部。这个是以输入为主的学习,如果有一天我们没了这种外部的约束,反而会不知道学什么,即,不知不觉我们对低效的学习方式产生了依赖,该如何破除呢?
答案:费曼技巧的第一步——学习不再是被动服从和由功利驱动的“输入”,而是我们自觉甚至是开心地实施有意识的主动学习,也就是以“输出”为载体的“有选择的输入”。它的前提是我们为自己重新确立了学习的意义。
由功利驱动的被动服从式“输入” → 以“输出”为载体的,主动式“有选择的输入”
大多数人只是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未曾想过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是必须充分理解这门知识,包括它尚待开发的价值。
下面的问答测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学习某个知识的“有用”是何所指,“有用”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学习数学的某个人吗?如果是,那具体的作用是什么?是指数学可以让你赚更多的钱,还是解决各类与数学有关的疑难问题,或者是可以让你更聪明并因此获得快乐?
继续延伸下去,还有其他数不胜数的作用。学习数学是指对别的学科有帮助吗?如果是,具体是哪些学科?是对社会有价值吗?如果是,能否总结出这些价值?比如,学习数学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改变社会的观念,等等。
@page028(实体书:第三章)
目标明确的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开放性思维 -- 接受新的观点,拓展新的视野
批判性思维 -- 以科学的怀疑精神寻找反证,养成批判性思考的好习惯
逻辑性思维 -- 长久聚焦于一个主要的问题并反复思考
清晰凝练的表达力 -- 以教代学必然需要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目标其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信标,它是随着人的思想、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e.g., 今天的目标未必是明天的目标。当下的目标未必是5年后的目标。
@page031(实体书:第四章)
但这不妨碍你设立目标。
一种兴趣往往持续不了一两年,最务实的做法是——在这一两年的黄金时间内聚焦在一个正确的目标上,尽可能取得不凡的成果。
理查德·费曼:学习应该是轻松的,不应该以过度地消磨意志力为荣。轻松到几个易于理解的步骤便能收获非常大的成效。
这个答案就是:
他们善于抓住学习的黄金时间,将全部的精力聚焦于选定的目标之上,心无旁骛地把这门知识/技能学通、学精和化为己用。这意味着当学习一门知识的最佳窗口打开时,你要摆脱和放弃那些“可以做”但并非“必须做”的事情,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到当下这件“应该做”的事情上,也就是掌握这门知识。事情有轻重缓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已经制定的这个明确的目标,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在目标和行动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接下来,你是否成功便取决于目标是否正确,注意力是否做到了足够集中。
@page032(实体书:第四章)
聚焦目标 & 制定目标 → 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❶ 让你的思维更加清晰 -- 可以对这个目标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对要学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并且形成具体的思路!
❷ 让你的行动更有针对性 -- 对目标的专注力越强,你的行动就越有针对性,效率会急剧增加!
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也是爱读书的人可以借鉴的一个好方法
比如,每当我非常想读一本书时,就会立刻安排时间,绝不“等什么时候有空闲了再说”。因为我知道,也许再过一两个星期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可能就不大了,那时强制自己拿起来阅读的收获一定远不如现在。所以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只要感觉来了,拿到手里就不会放下。我会以很快的速度通读一遍,寻找我感兴趣的内容——锁定那些自己有兴趣或需要了解的部分,集中精力去阅读它们。假如时间实在不够,我也会把这些知识标注下来,制订一个阅读计划,才把书放到一边。等定好的时间一到,再以准备充分的状态迎接这场“战斗”,誓要拿下这块“阵地”,非把它们吃透了不可。
@page033(实体书:第四章)
普遍的现象:老师布置的指向明确的任务,学生一般完成得很不错,按部就班地执行一个既定的学习计划。但对于老师给予的自主学习一门其他知识的建议,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感到茫然。
那么,如何在拥有自主权的时候,自己能够判断好学什么、怎么学呢?
① 对自己提出一些关键问题
这个世界所有的答案都源于问题,任何一个答案的质量都取决于问题的质量。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提问,不仅对别人提问,也要对自己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然后做出解答。
好比一个对话游戏,一方是“外我”,另一方是“内我”,在对话中让他们达成共识。你的问题问错了,答案再好也无用;假如你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恰逢其时,正中“内我”的下怀,契合自己真实的需求,答案必将产生积极的化学效应,甚至改变你的一生。
只问关键问题。在学习层面,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对我而言最重要的那件事是什么?”答案有时候靠直觉就可以回答,有时候则需要经过严谨的论证和思考。
建议 在设定目标时,可以沿着2条轨道提出问题:
未来的方向 -- 帮助你树立一个宏观的目标
当下的焦点 -- 指引你制订正确的行动和学习计划
② 把“最重要的那件事”变成自己的方向
当方向确立以后,学习正式迈出第一步。
每天早上你一定要问一问自己:“今天,对我最重要的那件事是什么?”今天是了解一个大纲,还是去图书馆查冷僻的资料?今天是整理事件年表,还是串联人物时间?这是学习历史的必经步骤。一旦敲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page036(实体书:第四章)
非常赞同这段话↑!我也深有体会!
如何行动呢?
首先,相信自己能做好当下的这一步(就当下的一步,一小步,仅此而已!)
其次,用可视化的手段不断提醒、督促自己聚焦于目标。
费曼:兴趣是一切高质量学习的驱动力。
本杰明·布卢姆: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稻盛和夫也说过一些关于兴趣的表达,但是与上面的有很大不同!
联系兴趣和目标的是一座“人为桥梁”,它并非天然存在,我们要注意将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现在或一贯的爱好嫁接起来,以便从中找到真正的兴趣。 有点《原子习惯》的味道。
学习是有血有肉的过程,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反应。只有真心地喜欢学习一门知识,你才能把费曼学习法后面的步骤进行下去,并完成得很好。
为了定位真正的兴趣,不妨多给自己一些宽松自由的思考空间,深入分析那些自己喜欢的领域,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进行初步的尝试,从中找到自己学习的对象。
传统的规划,制定完了之后,整个人热血沸腾,但是执行起来,一塌糊涂。不知道第一步该怎么走,看起来莫名其妙。
费曼:“学习计划就是针对学习对象设立一条行动的路线,规定自己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法。”
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制定了一个学习目标,接下来就要恰当地安排学习的计划)
❶ 怎么学?
❷ 分几个阶段?
❸ 如何有序进行?
❹ 怎样按时达到目的?
但是在以上多个步骤之前,要先做一件事:〇 先对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做一次全面的剖解——挖掘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强联系”。
如何挖掘?
论证学习这门知识/做这件事的必要性。
我真的需要它吗?
为它投入时间和金钱是否值得?
我是否还要再想一想?
确认规划与目标的实质联系。
我的学习计划和目标的匹配度是多少?
对我而言,这个计划是否可行?
有没有更省时高效的方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避免等到我们执行了很久、坚持了很长的时候,发现原来我们的坚持只是把我们推离既定的目标,越坚持越偏颇、越坚持越可怕!
互动&反馈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要在规划和目标之间建立一个牢固的联系,打通它们的血脉。通俗地说,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计划和终点间产生互动和反馈,随时确保自己的付出是正确的。
惊醒一件事: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你的目标是错误的。
无论工作、生活还是学习,偏执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有句话说:“对人最危险的东西,莫过于真诚的无知和善良的愚蠢。”聪明的学习者善于反问和反省,愚蠢的学习者则喜欢自我感动,将一个错误的目标偏执地坚持到底。而一个错误的目标,会让你之前正确的积累瞬间付诸东流。
@page042(实体书:第五章)
在费曼学习法中,确立目标是取得成功很关键的一环。有了正确的目标,学习、努力便有了清晰的方向,每天的所学、所做也便有了衡量和评估的尺度——也就是可以从每一个小进步中体验到的成就感。但是,如何才能确保我们的目标是正确、而不是错误的呢?
@page042(实体书:第五章)
非常赞成这里说的。我也越来越发现,目标的重要性。不论做什么事,时刻记得自己的目标、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目标,就会有日进一寸的感觉。
评判目标是否正确的标准 —— SMART原则。
S:(Specific)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必须清晰和可以形容。
M:(Measurable)可以衡量/量化的。——目标必须量化和能够评估。
A:(Achievable)自身能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必须在能力范围内。
R:(Rewarding)能产生满足感/成就感的。——目标必须有积极的意义。
T:(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目标必须有实现的期限。
把这个原则当成一个checklist,如果你制定了目标,就逐个check一下,看看是否符合所有的标准,不符合的话,就可能是有问题的!
比如:你的目标可能是“学好英语”。
很显然,这个太鬼扯了~ SMART没有一条符合。
“学好”的量化标准是什么?
达到多少词汇量?表达和听力怎样才算合格?
制订外语学习计划时有没有规范学习的进度、形式、期限?
这些都需要落实到细微之处(也就是《如何想到又做到》中提及的“步骤”),这样我们才能在计划和目标之间,建立“强联系”。
书里提到了一个学习的舒适区,和我们常听的不太一样~这里鼓励我们在自己的舒适区学习:
学习的舒适区有两个标准:
第一, 一个正确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它符合自身的兴趣。
第二, 一个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合理目标。它符合自身的能力。
@page045(实体书:第五章)
作者提出“在规划一条高效能学习之路”的时候,给出了3点建议!
❶ 留出锁定“最重要”目标的时间;
-- 最高效的人总能锁定自己最重要的目标,把主要的精力聚焦到这个目标上。
❷ 留出做正确规划的时间;
-- 在兴趣、目标和规划之间找到内在的联系,建立一做坚固的桥梁,才能制订正确的学习计划。不要还没做好准备就匆匆地开始学习。
❸ 留出调整目标和规划的时间;
-- 动态调整,始终保证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
老实说,对于上面的建议,我只能说:话是对的,但是无法很好的具体指导到一个迷茫的人。
如果是我给出建议的话,我更愿意引用《如何想到又做到》中的“阶梯模型”,让大家【留出时间】对实施目标的步骤进行耐心挖掘。
重点强调:学习不是为了让大脑记住哪一门知识,而是将这些知识100%地转化为生活和工作的应用价值。即,通过学习建立自己行之有效的思维框架,并将知识用到实践中,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高效能的学习需要做到:
树立一个清晰的大目标;
将其分解为3~5个小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每个小目标,最终完成计划。
目标的全面性原则
目标要有全局和整体观,匹配自己的阅历、经验和过去的知识积累(别人的目标不是自己的目标,我们可以借鉴、然后个性化调整为自己的目标)
目标的重点性原则
就像读一本书,书里每句话可能都有用,但是如果你的目的只是学习某个技能,那你读起来会更有针对性、也会更有成长的感觉!(切记贪多嚼不烂,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知识上)
拟定重心、切中要害。
目标的挑战性原则
目的就是激发我们的求知欲,这里我希望引入另一个“舒适圈”的概念,如果每次们都在将破未破的圈边拓展,那么在日进一寸的累积效益之下,我们的能力圈会慢慢扩大!
如果目标太难(超出了“挑战”的范畴)可能会导致直接放弃!切记!我们要的是上一个台阶,不是飞上一层楼房。
目标的可行性原则
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太简单(掉以轻心),也不能太难(望而却步)。
既要能让我们充满信心,又不会掉以轻心。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前进!
目标的可调性原则
随着环境的变换,我们的目标肯定是会变的~ 要接收改变、也要定的够灵活以便适应突发情况(留有余地,掌握主动权)。
理解我们要学习的知识
系统化:对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进行归类对比,系统地理解这些内容,建立筛选和学习的原则。
学习思维的转换能为我们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首要原则是确立一个目标后愿意并有能力理解它,将知识打散,然后进行聪明而简洁的解构,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建立自己的逻辑。换句话说,假如你不能将知识系统化,再用一个自己能理解的框架把知识组合起来,就说明你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学习的效果恐怕也是值得怀疑的。
@page055 (实体书:第七章)
这段主要在强调:
学习思维要转换(从被动 → 主动探索)
需要将知识系统化。
学习思维的转换能为我们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
首要原则:确立一个目标后愿意并有能力理解它,将知识打散,然后进行聪明而简洁的解构,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建立自己的逻辑。
→ 换句话说,假如你不能将知识系统化,再用一个自己能理解的框架把知识组合起来,就说明你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学习的效果恐怕也是值得怀疑的。
总结:确立目标 → 解构知识 → 系统化知识
在学习这条道理上,你可以不自信,甚至什么都不知道,但不能缺少一颗踏踏实实的心。必须从最简单和必要的步骤做起,细微地观察和理解知识,到该收获的时候才能得到回报。
@page056(实体书:第七章)
那么什么是知识的系统化呢?
将知识有逻辑地系统化
逻辑就是你理解知识的出发点、角度、立场和思维方式;系统化则是你是否可以将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宏观的知识体系,互相印证和科学比对,对既有的知识体系形成补充。
...
出发点(功利性):应付考试;→ 机械和精准的记忆,纯功利性的输入;
出发点(倾向性):强化固有立场;→ 忽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出发点(偏执性):思维方式是内卷/排他性的;→ 囿于逻辑闭环,忽视其他相反的观点;...
@page056(实体书:第七章)
如何有逻辑的系统化?需要在理解知识的第一阶段做对3件事。
明白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
没有目的的学习是可怜的,但目的错误的学习却是可悲的;
拥有一个足够宽阔的视野;
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习视野往往在变小。
看到一本书,
※ 小孩会问:“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为什么定价100元?封面有何特殊意义?他是怎么总结出这些知识的?”
※ 大人呢?可能仅有寥寥几句:“这本书我读了有什么用?还有比它便宜一点的书吗?”这体现了一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它受到阅历、生活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世界观的多重影响。
所以我经常讲:人要尽量保持童真,因为童真的心态能扩大你的视野,让你愿意并且能够在这个世界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page058(实体书:第七章)
建立最可能客观科学的逻辑。
有一名学生曾就这个话题和我讨论,他不太清楚如何简单明了地理解“系统化”。我问他:“假如你要建造一栋房子,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说:“挖地基,运材料?”我说:“不,是画一张图纸。”他恍然大悟。系统化就是为我们准备一张学习的图纸,把材料安放到它该去的地方,让不同来源的知识各归其位,利于我们对比和筛选。如果没有这个可靠的系统,缺乏客观科学的逻辑,你对知识和信息就不具备强有力的分辨能力,在学习时便容易良莠不分,或者贪多嚼不烂而消化不良。
@page058(实体书:第七章)
意思是:系统化,就是先有个图纸,然后把知识各归其位,最后对比、筛选。
当下的情况: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患有“知识焦虑”。因为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导致信息越来越多,倍感压力。害怕自己错过什么。错失恐惧症(英語: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
但是,学习最重要的并不是找到那些价值千金的知识,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筛选与吸收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框架。
看到这里,这种感觉(只是泛泛的谈概念、方法,而没有实际的落脚点和案例)更加强烈了。
客观来说,系统化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里作者却一直在谈概念。没有真正把系统化充分表达出重要性,或者没有充分向读者展示出它原有的重要性。
筛选和提取知识——比如一本20万字的书,它提供的信息和知识点是海量的,你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吸收它全部的内容,只能有针对性地筛选和提取书中的某一些知识点,或者制定一个框架,根据目录、需求等标识性的东西到书中寻找相应的知识点,把它们拿出来,再延伸到自己对于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产生一个关于此书的“缩略版”。
筛选知识的方法论——也是搜集信息的方法论,1 首先你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短板是什么,要重点学习哪方面的内容,这叫锁定方向;2 其次你要快速准确地把相关内容找出来。我推荐读者在学习之前先列一张清单,写上具体的需求——这本书有哪些知识是我需要的?我急需弥补的知识点是什么? 3 然后照方抓药,把对应的内容标注出来。在这个阶段,你对这些知识不需要深入了解,只需将它们筛选出来即可。
@page059(实体书:第七章)
这段让我很有感受,主要感受如下:
我们在生活中汲取的知识,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系统吸取的,可能是某一瞬间看到的一句话,亦或者是从某个视频中看到的一个画面。所以,知识的汲取并不一定非要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所以我们要习惯于从一个完整的系统中攫取我们需要的内容,化为己用。
这一点是能够做到的。比如作者说的,列出问题,对照目录找问题可能出现的地方,然后到对应的地方去寻觅答案。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涵盖了目标的重要性、问题导向性,能让我们更快解决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
这个同时也让我callback到了之前看的一个视频:作者提到说,我们的阅读最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要什么书都读,最好是针对当下遇到的问题去寻找书籍来读。但是纳瓦尔在《纳瓦尔宝典》中也说过,读书是为了培养兴趣,开卷有益,只要是书都可以读、小说也行。
所以我想把这样的观点进行结合,就是说:在培养读书兴趣的时候,随便读什么都行,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读了很多本,兴趣已经培养起来,同时也对好书、差书有了基本的认识)就可以针对性的读了!
这里提供了一定的步骤可供行动的时候参考。
1 锁定方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短板是什么,要重点学习哪方面的内容;
2 快速准确地把相关内容找出来。推荐读者在学习之前先列一张清单,写上具体的需求:
这本书有哪些知识是我需要的?
我急需弥补的知识点是什么?
3 照方抓药:在书中把对应的内容标注出来。(该阶段不需要深入了解,只需要把它们筛选出来即可)
也就是说,在读书之前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
锁定方向
准备问题
标注内容
开始阅读
总结
※ 假知识:
被我们大脑意志承认需要的知识。就像一件东西,我们觉得需要,我们就会想要。知识也一样,我们觉得需要,我们就会想学。但是就像一些成功学的讲座,我们觉得需要,我们就想去听,但是听完之后却无法行动,这些知识就是假知识,利用人类“需要”的意志来使人上瘾,但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而且一旦灌输就很难消除,需要警惕。
※ 来源不确定的知识:
图书馆?教科书?公众号?论坛?道听途说?
不确定的来源的知识要以审视的眼光看待甚至屏蔽,要独立思考、谨慎采纳。
※ 差异化的知识:
针对某个现象或者问题,两种都具有严谨论证却完全尖锐对立的看法,就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来看待了。
有人曾问我,如何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去参加各种讲座,听课,读书,到知识共享网站“狼吞虎咽”加大阅读量?显然不行!我建议是,你要先1 确立两到三个可靠的知识来源——老师、专业网站或图书馆,再2 把从这些来源得到的知识互相印证对比,找出对你重要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再3 进行深度的学习。
@page066(实体书:第七章)
这段话也很宽泛,价值比较少,但是也是值得阅读的。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学到的知识都是从哪来的?
答案:没错,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别人的想法”。
切记在学习的时候,从自己的学习系统剔除“假知识”,别成为传播“假知识”的帮凶。同时也要注意,忘掉自己既定的思维,因为它们可能会具有“强意志”阻碍你接受新的观念。
将知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要通过读书笔记以及思维导图等形式对学到的和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加深和巩固。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一张思维导图,还是一个清晰的流程说明,整个过程是可视化的。
...
对于庞杂的知识量,我们需要采取思维导图的形式加快理解,帮助自己将知识以一种简洁的结构系统化,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page066(实体书:第八章)
其实在写以上内容的时候,我已经读到了第80页(第9章已读完),但是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我竟然没有发现第八章的第一句是“系统化的步骤”,对于当前的我而言,还是比较关注系统化这个概念的。所以,写了读书笔记竟然无形中帮助我回顾了(更准确地说是发现了)我感兴趣的主题。
interesting!
这部分是让我们学习把知识进行可视化。推荐采用的方法是:思维导图。
完全赞同
思维导图的最大作用是可以让我们对知识进行横向的拓展,把不同的点以列表、图像、分支的形式展现在一张纸上,让知识的主要节点一目了然。通过视觉表征的方式,刺激大脑的图像化思考,如同在城市中拥有了一种“直升机视野”,看到知识的关键部分。
当知识可视化时,我们能以较低的成本高效学习。因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想提高效率,第一时间了解到最重要的内容,抓住知识的重点,提高大脑对知识的感知速度和效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感官实现,眼睛👁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一条通道。为知识画一张思维导图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扩大眼睛的作用,让知识变得立体化,使它的整体结构通过眼睛传输到大脑,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精力。
@page067(实体书:第八章)
思维导图作用❶/❸
思维导图的第❶个作用,是把我们的注意力指向实质与最关键的信息,加深我们对于知识的印象。这不仅有利于把握本质,也有助于记忆。
读书案例
概念图 比如,你可以先对自己要读的一本书画一张概念图,把主题、用途等要素图形化,突出这本书的理论和观点;
结构图 再画一张结构图,揭示目录、大章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把书的不同板块分类,形成一个简明的层次结构,有利于针对性的阅读;
因果图 还可以画一张因果图,列出书中的观点的前因后果,论据与推理逻辑之间的关系,这能为你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窗口。
你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书中的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论据来支撑他的观点。这就让我们的学习拥有了一种富有广度和深度的宏观视野。
@page068(实体书:第八章)
知识场景的可视化:让自己身处某个场景,感同身受,尽量达到多个感官并用。
e.g., 英语角~ 在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背诵古诗词~
学习过程的可视化
这是费曼格外推崇的方法,他建议人们采用动图、视频等方法了解知识的原理,尤其是在物理学的教授中,他鼓励学生观察一项物理原理实现的视频过程。比如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推力的产生,弹子锁的工作原理。如果只是用语言描述和阅读文字,你听到和看到的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组合,夹杂着一堆晦涩难懂的学术用语,你要反复背诵和琢磨才能理解。但如果用视频呢?你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几秒钟的时间便恍然大悟,懂得了相关的知识。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用动图、视频的方式确实比用纯文字描述能够让人更快理解复杂难懂的知识点或者原理。就像《爱上统计学》中说过,一图胜千言!
思维导图作用❷/❸
画出一个“学习流程”
读书案例
为了吃透一本书,我经常先给自己准备一个简易流程。做法是,拿出一张纸,画一个简单清晰的步骤图。第一步做什么(目的和方法),第二步做什么(目的和方法),以此类推,一般不超过五步。每完成一步,在后面打一个“√”。
第❷个作用:深度参与了我们在学习时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在理解知识时更轻松与可控。
轻松在于节省思考的精力,纸上展示了知识的框架和主要知识点;
可控在于能把握学习的时间,知道当下自己处于哪个环节,何时能达到目的。
读书案例
...
第一步:短时记忆 —— 构建系统
在费曼学习法中,理解知识的第一步是构建一个系统。可以是主题系统,也可以是分析系统。我选择了建设一个主题系统:
成功的投资家讲述如何投资;
与市场主流意见不同的观点;
警惕随时出现的黑天鹅现象;
从随机变化的市场中发现隐藏的机遇。
这些主题汇总出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1 短时记忆。当我将它们存储进大脑时,也产生一个聚焦的作用。短时记忆能创造一个焦点,或者说明一个方向,以便于我们进一步采取行动。即,如何对书中的内容进一步学习,让其转换成大脑的“长时记忆”,吸收书中的有益知识,持久地存储在大脑中,并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
...
第二步:心理表象
构建知识的心理表象,我们需要对知识进行视觉表达。通俗地说,2 心理表象是指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抽象概念。它具备两个特点:
第一,精炼的语言表述,文字易于理解;
第二,文字表述可以图像化。
对于学习者而言,不熟悉的知识特别是抽象型的知识仅用文字表述会让人理解起来倍感艰难。人很难想象那些超出自己阅历和经验的事物,比如你对地球上的空间很熟悉,却无法理解黑洞里面的空间规则。但当采用形象化的方式描述,通过视觉表达出来时,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这里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这部分作者举的例子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他想阐明的观点——图像化更容易促进人们对不熟悉的知识的理解。但是作者举的例子我觉得并不是很恰当,虽然无法描述出具体的不当之处,但是反向提醒了我自己,要在表述的过程中,寻找精良的案例。
平时要进行案例积累。
...
第三步:双重编码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双重编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存在两种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信息加工系统:※一种以文字语言为基础,※另一种以表象语言为基础。前一种是语言意义,后一种是图像意义,对信息同时进行两种加工,等于实施了双重编码,记忆更加牢固,理解也更加深刻。
...
经过双重编码的知识在大脑中会被优先存储,然后转变为持久的长时记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去网站看视频学习历史知识要比在课堂翻阅历史书效果更好的原因。图像传达的信息成倍地放大了文字的效果,大脑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第四步:长时记忆
我们想要学习的所有知识,最后都要在大脑中转化为“长时记忆”才算成功。
...
我们在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的很多场合向人们推荐知识可视化的学习方式。在费曼学习法中,它对我们迅速而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着莫大的功效。不仅利于“学”(输入),也有助于“教”(输出)。
...
思维导图作用❸/❸
第❸个作用:把具有碎片化特征的文字表达转换为具有整体性特征的视觉语言,让知识在一个完整的逻辑上被组合起来,大脑可以轻松理解和存储。
...
例如,有一个知识——它可能需要20句话、300字左右才能表述清楚,对大脑而言,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碎片信息,无法映射整体。我们的大脑要将20句碎片信息整合到一块才能真正从整体上理解它。但是视频或图片呢?几秒钟或者一幅图就可以了,...
...。与之相比,视觉化的表达则具备强烈的“整体性”的特征,尤其善于表达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大脑能够更好地把复杂的信息迅速地加工和记忆。你的理解和记忆速度有多快,学习知识的效果就有多好。
@page075(实体书:第八章)
总结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用思维和流程导图有助于我们解决以下5个问题。
强调❺:为知识的输出做好准备——思维导图是以教代学的一个必要工具,如果你不能为所学知识画出一个整体框架,就无法向别人输出知识。
总结来说,思维导图很有必要!
读书案例 作者的一个读书好习惯(值得借鉴)
我在读书时有个保持多年的习惯,每当要阅读一本书或了解自己不熟悉的资料,便准备一个简易的笔记本和一支笔。它可以是几张纸,也可以是一个薄薄的小册子。笔记本和笔准备好后,我会先将书或资料大体翻阅一遍,时间不超过20分钟,然后在笔记本中写下一个简短的概要。
概要包含如下内容:
书或资料的主题——是讲什么的,有何主旨。
书或资料的作者——作者的资历,有何专长。
书或资料的结构——分类和不同板块的分主题。
随后我再开始阅读或分析。一边读,一边结合概要的三个内容丰富框架,填充主题思想和要点,提炼这些知识的主要观点,理论基础,论证过程,并记下自己的疑问。我一定要用笔记下来,而不是让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在脑海中短暂地浮现。
扩充:也可以记录其他内容。我能想到的有,“你为什么读这本书?”,“你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用这些问题指导自己有目的的看书,会更加高效。@page077(实体书:第九章)
一个宝贵的经验:采取尽可能省时省力的方法高效地阅读和记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力。
一个基本的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成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框架,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和吸收,也是高效地阅读与记忆的一个基本原则。
快速地获取有益信息。费曼说阅读初期大量阅读良莠不齐的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优质的信息,所以这个是不用担心的。等到我们好的、坏的都接触了,我们就能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筛选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学习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一边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一边要建设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重要的是积累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点”/“技能点”。
从长远来看,并不是你读的越多学习力就越牛。而是你能够从较少的知识中也能获取到比他人更多的有益信息才能证明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更加优秀的!
输出 = 复述你所学到并理解到的知识,并且让听者理解。
第一次复述:先讲给我们自己听一听。
2017年,著名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盖普洛公司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当你读完一本书时,是立刻放下它去找下一本书,还是对书的核心思想重温和整理一遍?”这是一个关于读书习惯的问题。该调查涵盖了中、高校学生,白领和企业管理层等60万人。结果显示,43%的人读完一遍便对书弃之如敝屣,懒得再看它一眼;21%的人把书放到一个醒目的位置,告诉自己有想不通的地方再回来翻阅,但也就想想而已,隔几分钟就忘了;20%的人会做温习读书笔记的工作,将有用的知识整理出来;仅有16%的人能抽时间将书中的知识以复述的方式强化认知。
@page081(实体书:第十章)
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帮助自己复述):
1 你会怎么向朋友和同事描述这本书呢?
2 本书的前面几章我已经读过了,现在我能复述一遍这些内容的核心思想和主要的观点吗?
3 我有漏过重要的知识吗?
4 你可以先练习一遍,把自己当成是你的朋友,对着一面镜子,假设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场合,对方想听一听你的看法,把书中精华的内容讲给他,确保他能完全听懂。
5 如果你能每隔一段时间重复这个过程,你在本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将远远大于那些从不复述的人。
对自己复述一遍的好处:
建立长时记忆;默读过的知识如果再朗读一遍,记得便有为清楚。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走一遍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思考过程,不仅能够注意到没看到的细节/作者的意图,还能加深印象。
更加主动地学习;当我们把复述作为任务指导自己学习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关注重点内容,并对其加强理解,心态由被动→主动,有任务的学习和没有任务的学习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知识展开联想;callback《暗时间》中提到的“联想”的重要性!新旧知识会不自觉的碰撞、交融产生新的东西!一定会的!
得到关于问题的反馈;反馈是很重要的。通过复述可以让自己对知识提出疑问,然后促使自己在温习的时候找到答案。能够帮助自己养成好习惯!
上面是我对复述的好处的自己总结,但是感觉原文这段说的我都有过相同的体验,还是贴上原文吧!
对自己复述一遍可以帮助你:
1 建立长时记忆
一旦展开复述,我们就不得不回忆刚刚学到的内容,就像放电影一样。那些短时记忆从大脑中纷纷被调取出来,经过梳理、强化和初步形成知识系统,其中重要的部分便转化为了长时记忆。这个原理很简单,我们都知道——默读过的知识如果再朗读一遍,记得便尤为清楚。
2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复述知识时,相当于你沿着自己的学习思路和知识的逻辑又走了一遍,对知识的要点、立论和逻辑体系的认知更加明确,理解也更加深入,还可以发现很多学习时被忽视的细节。我在读书时常常温习两到三遍才能悟到原先没领会到的作者的意图。这么做总能加深你对知识的印象。
3 更加主动地学习
当你将复述作为一项任务加入学习计划中时,学习的过程中你就能有意识和主动地对知识的重要部分加强理解,对论点、论证过程和逻辑基础也就更为敏感。这样一来,被动学习便过渡到了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能。如果你没有一个复述的想法,学习时大脑逮着机会就会偷懒,它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敷衍你,学习的效果往往不如预期。
4 对知识展开联想
复述不只是对知识背诵、整理一遍或只介绍大概,而是会让你发现过去不曾有过的想法,或者突然冒出新的思路。你自己的观点和所学的知识在复述的过程中彼此碰撞交融,产生灵感的火花。这会带来意外的收获,为你拓展学习的视野。
5 得到关于问题的反馈
需要一提的是,有很多公认的“好知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权威的观点和论证也并非不存在问题,复述能帮助你尽可能发现那些与实际应用不相符合的内容。在复述时你可以对知识中的某一个论点、论据或论证逻辑提出自己的疑问,再从温习中找到反馈。这能为你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
@page083(实体书:第十章)
复述从开始到结束的3个阶段:
凭印象复述;
大胆、自由、随心所欲地复述,二次复习的时候再把那些不对的重点学习;
复述中提出问题;
紧随第1阶段之后,有意识的把新知识结合到旧知识里,如果融不进来,就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才能吸收到知识,然后把它纳为己用。
复述中加入自己的观点;
将新知识与自身知识系统衔接,在新知识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输出获取更多的反馈,加速自己的进步!
费曼技巧:系统化原则。
在费曼学习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系统思考——用系统化的思维去理解知识,归纳、筛选和分析知识,才能最终消化知识,为我所用。在课堂上费曼比喻说:“构建知识系统就像修建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每一条路有它的出发点,也有它的终点,路和路有交汇点,也有信息处理中枢,互不重叠,知识就是这张网络中的汽车运输的养料,它们运转有序,去往该去的地方。”
@page087(实体书:第十一章)
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从本质上来讲,是从事物/知识的互动关系入手,而非从事物/知识本身入手。
即:去思考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学习中对事物达到较为深入的理解。
人类的思维方式共有4种:
水平思维:1 归类对比,寻找“逆”方向,跳出自己的思维陷阱,多用对立角度;
发散思维:2 思维导图,整体框架 & 内在逻辑兼容并蓄!在这个环节,即使是胡思乱想也是有价值的;
收敛思维:3 知识结构,聚集所学知识,让其结构化、系统化,改善或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更快速、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或解决你正在面对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水平!
系统思维
其中,水平、发散和收敛我们亦可看作是系统思维中的三个工具,就像桌脚或汽车的轮子。
在各行各业的学习中,不管是产品思维、互联网思维还是营销思维,不过是上述四种思维方式的具体策略或者变种。
1 第一,水平:归类对比。
从多个方面看待同一个事物,即设立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角度去分析知识。书中告诉你应该向东,你要尝试思考一下向西,在对比中进行验证。你也可以展开逆向推理,想一想:“如果李笑来的观点是错的呢,难道不可能吗?如果罗振宇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了商业营销而不是真心为了观众呢?”这就能帮你寻找到一个不同于大多数人的角度,辨别知识里面的水分。这么做能帮助你跳出知识本身的“逻辑陷阱”。
2 第二,发散:思维导图。
对知识进行四处的发散、联想和分析它们的关系,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特别是让它们与不同的知识发生关系,看看有什么新的东西出现。本章倡导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它既能简明扼要地让我们看清一本书、一个项目、一个学术论点的整体框架,也能发现它内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环节,即使胡思乱想也是有价值的,你可以任意想象。
3 第三,收敛:知识结构。
最关键的一步,是将学到的零散的知识点和信息聚集起来,如同盖房子。这是一个把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的过程,简化你了解到的知识,同时改善或者构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更快速、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或解决你正在面对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水平。
@page089(实体书:第十一章)
当我们要输出所学的知识的时候:
才会真正清楚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
才会发现还需要强化和加深理解的内容。
“以教代学”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
“如果你不能向其他人简单地解释一件事,那么你就还没有真正弄懂它。”
在学习中,听、看和阅读是被动学习,这也是我们中国学生最擅长的技能。... 但这些方式在内容留存率上处于偏低的水平。只有以讨论、输出为主的学习方法,才能用较少的代价获得较高的内容留存率。
callback: 学习金字塔!
有效学习方法之一:类比。
我:高度赞扬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在晦涩难懂的知识与一目了然的现象之间,瞬间打通任督二脉。
输出的目标:谁都能听得懂!
以教代学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你必须做到在解释这个概念时只需把它写成一两句话,说出来,就能让一个完全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这个领域的菜鸟听得懂,还要有很深的印象。你要用最通俗的语言去阐述它,用最普通的词语和最短的句子,同时做到精准无误。这就可以让你在传授这个概念之时检查自己是否真的已经学到了全部知识,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顺带发现那些隐藏的问题。
一个经典的Demo
不久前我读到一篇故事,讲的是一位农民,他大字不识一个,但他的女儿考上了清华,儿子考上了北大。有人对他说:“你这人可真厉害,是不是在教育上有绝招?说出来分享一下?”这位农民直挠头,老老实实地说:“我没文化,哪懂什么绝招?我只是觉得,孩子上学不容易,要花很多钱,费很大的精力,一定要对得起这些投入。所以当孩子放学回家后,我就让他们把老师当天讲的课对我讲一遍,就当我是一个学生。如果我有听不懂的地方,就让孩子解释。如果孩子解释不出来,我就让他回到学校后请教老师。这么一来,我的孩子学习的劲头就很好,因为他们要回家教我的嘛!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从小学到高中,从来都是名列前茅。”
他所使用的就是费曼学习法,虽然他自己意识不到,但无形中帮助孩子用以教代学的模式在学习中获得了高于其他同学的效果。每当想到这个故事,我总有一股把它讲给自己学生家长的冲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只负责检查作业,督训孩子的学习,还要主动当一名听众。这位父亲不仅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学生,还无意间使自己的孩子扮演了优秀老师的角色,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page096(实体书:第十二章)
❓ 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
❗️ “学完一门知识,他就将它制作成课程,挂到互联网销售。” 这位主讲人的思路也是费曼学习法“以教代学”的方法,既是目标,还是一种倒逼式的学习策略。
❓ 如何让别人愿意看你发布的课程?
❗️ 1 别人需要从你这里学到有用的东西;2 你发布的课程要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即,知识的深度,学了之后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人们才觉得钱花得值。
❣️ 那么,在输出知识时,就不能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像我这篇读书笔记),要做到:1 既能总结出知识的精华,2 又能加上自己深刻的理解,3 还要用大家能听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具体考验的能力包括:
语言表达方面要简洁易懂、精准到位、没有歧义;
对知识要进行归纳整理;
对知识要有分析、有延伸;
敢于加上自己的原创观点,举一反三:把自己已知的突显出来,然后通过输出之后听者给的反馈来验证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的通过学习改善这些问题。
输出的妙处总结:
在学习之前以输出为目的,会让自己更加注重重点;
把自己的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学习;
促进自己深入分析;
加上了自己的观点,让自己能够通过输出从大众那里获取别人对自己观点的看法,从而校准自己的知识;
输出,看上去是在教授别人,实际上是以输出的方式促使自己对于“重点内容”二次学习,直到彻底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但是,当我们需要放弃一个人学习的“默读模式”转而去教授别人,要把一个知识点分解开传递给对方,并且保证让他100%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时,PPT或胶片模式便不管用了,我们要切换到类似于写作的全神贯注的状态。
写作的状态
写作是什么状态呢?1 首先,需要作者一字一句地斟酌,每个字都要自圆其说,每句话都要逻辑严密,承前启后。因为读者阅读时不会一扫而过,而是细细地品味,一旦存在情节的漏洞或在逻辑上说不过去,作品就是失败的。2 其次,写作也需要作者对内容做到深入的理解,尤其是驾驭知识的难点。如果你自己都不理解,那就无法写出来让读者认同和接受。
以写作的模式去对待知识,学习知识,输出知识,我们就不得不反复思考其中重要的知识点,提炼语言,然后才能成功地实施以教代学、以教促学的学习方法。费曼说:“当你要把一个知识教给别人时,等于打开了一系列的开关。”包括思考的开关、逻辑的开关、语言组织能力的开关等。就算你不是一名优秀的知识传授者,上述原则中总有一两条完成得不那么完美,至少也能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比过去更为深刻。只要能够取得进步,我们的努力便已经获得了一个及格的分数。
@page100(实体书:第十二章)
输出知识就是在扮演一名老师或传道者的角色,在教别人领悟这个知识时,大脑能自动地启动检查程序,看看学到的知识哪儿有问题,哪儿还不够明白,发现知识的阻塞环节,进一步地打通已经学会的内容,让它们与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紧密而有益的连接。
我们教授别人的过程同时还具有一种强化记忆并且加深理解的作用。1 在传授的场景输出给别人以后,对于重要的知识点,你的印象将更加深刻;2 对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你的分析也将更加深入。
知识的记忆流程
1 识记 - 编码
我们的大脑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是有筛选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套知识系统来帮助我们筛选,否则的话,我们连自己该学什么都不知道;
2 保持 - 存储
眼睛、耳朵等感觉系统获得信息 → 感觉区(短时记忆) → 大脑加工处理(海马神经、突触参与进来) → 海马区(第一级记忆) → 认真浏览内容寻找自己需要的部分 → 第二级记忆(蛋白质参与进来) → 记忆 → 如何变成永久记忆?
知识是如何成为记忆的?
是新突触的联系比过去更频繁地增多了,联系越多,记忆就越牢固,知识在大脑内就会更长时间地保持和存储下去。
3 再现 - 检索
单向的输入:学习的时候;
输出和输入同步:输出的时候,边回忆学习的场景(输入的感觉),边输出学到的知识;输出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内要准确地再次呈现神经元反映的信息(找到信息,即,输入),指导合成信息蛋白并把知识再现出来(再现信息,即,输出)。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大脑不得不进行一次紧急动员,从存储区检索这本书的所有的信息,把它们全部找出来;不仅再现,还要二次组合。从记忆学的角度,这会让我们的长时记忆保持得更为牢固,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很多人都有这个体验,成功地了解了一个知识,过段时间回忆、温习和重述时,会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感悟。这就是再现和检索在大脑中起到的作用。
@page107(实体书:第十三章)
4 回忆 - 巩固
我们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复习,结果注定是遗忘。
❓ 如何把记忆变成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
❗️ 通过有针对性的、反复地输出,长时记忆甚至可以转化为永久记忆,做到终生不忘。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假思索便能运用的知识,大部分都源于长时记忆或者永久记忆。
在向别人阐述一段自己读的内容的时候,等于把自己的学习效果巩固了一下(上了一把安全锁),自己会对这本书的理解更为深刻。过几天重新阅读这本书,你能获得更好、更深入的体验。
案例1
你用20分钟向朋友介绍了自己刚读过的财务书籍,讲了大约2500字。这2500字包括概要、作者的权威度、重点知识、适合人群、应用方向等内容,涵盖了他的关注点。解决对方所关心的问题的同时,你也为自己的学习效果又加了一把安全锁,对这本书的理解更为深刻。过几天重新阅读这本书,你能获得更好、更深入的体验。
案例2
再比如,你需要记住一条投资原则来指导自己理财。这条投资原则有文字语言,有图片分析,还有大量用于计算的公式,是非常专业的知识。如果单向地输入和机械地记忆,我认为你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也未必彻底地学透,掌握其中的规律。但是运用输出的方式,找一位或数位朋友一起讨论,你把这条原则解释给他们听——整体讲述或拆分成不同的小节,时间就会大大缩短,也许几天的时间你就能对这条投资原则熟记于心。我建议你找那些不熟悉投资理财的朋友,这样能减轻你在输出时的心理压力,增强表达的信心。
总结
从记忆学的角度看,在输出相关的知识时,等于我们的大脑不断地重复记忆的四个环节: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一遍又一遍地开垦这个知识,倒逼输入,也加快记忆和理解。
假如在输出知识时我们能设计相应的场景,并逼真地模拟出不同场景中人们对应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如临其境,将强有力地刺激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在特定的场景输出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更好的效果。
模拟解说者的场景:假设你正向人们介绍一门对他们很重要而且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务必取得他们的认同。例如演讲。
模拟受询者的场景:假设你正接受质询和考核,必须回答问题和阐述你对于某个话题/知识的看法。例如面试。
模拟传授者的思维:模拟老师或其他传授者的思维去阐述你对知识的认知,不要把自己当成学习者。例如讲课。
模拟质疑者的思维:模拟怀疑/否定/质疑者的思考方式,想想他们会提出怎样的疑问,然后逐一解答。例如辩论。
@page109(实体书:第十三章)
费曼的建议
建议我们在学习中实施双重编码时创造一种模拟环境,为信息设计一个扎实的落脚之处,而不是孤立地等待大脑的录入。简言之,我们要把学习对象放到一个应用场景中,将自己放到一个需要表达它、分析它、理解它的实实在在的角色上。
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写得很好,内容值得我们反复地琢磨和学习。你应该假设自己懂得了这篇文章的宗旨和价值,并把它告诉另一个人。就算只是大概的意思,也要像很懂行那样把它讲出来。说错了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既记住这篇文章的抽象意义,也理解这篇文章的图像意义。在模拟的过程中,这两种意义都能从模糊到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你长时间地记住它们。
Fake it util make it.
@page111(实体书:第十三章)
费曼:“以教代学的输出法方式属于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的态度截然不同,且会迅速产生差距。10年之后,能差出2个社会阶层。”
案例发现
那些顶级企业家和优秀经理人早在成功之前甚至很小的时候就建立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很强的表达和输出知识的欲望,从不死记硬背。
在主动地输出知识时你会不停地思考:
我怎样才能让对方听懂?
如果要让对方听懂,我得使他明白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我得用他能听懂的语言。
不过对这个知识点我好像也不太明白,这是为什么?
一个形象的比喻:
向别人讲述的过程中你一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讲到一半时忽然发现自己的大脑一片空白,不是说不下去了,就是只能重复某些内容,好像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迷航,只得在应急车道上原地转圈。这恰恰是在提醒你——你所学到的知识中有的内容你尚未掌握,必须回头重新理解。
很多同学都经历过,输入的越多,消化的越少。效率很低,成绩提不上去。“为什么比我笨的人成绩比我好?”
原因:原因不外乎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学,对自己实施“强灌式”的输入式策略,吞下的知识越多,消化的知识就越少。
解决: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重视第二次复述。
第一次复述是把自己当作倾听者;
第二次复述是进入一个真实的传授知识的场景,向别人甚至多个人阐述你对某项知识的看法。
作用 第二次复述不仅可以有效地学习,使学习的效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能达到集体讨论的目的,从听者的反馈中获取有益的信息,然后开展创造性的学习。
方法 开展复述时一定要贴近自己的兴趣,围绕自己的爱好: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个人的目标)
我最擅长的讲述方式是什么?(个人的优势)
我最想跟对方交流的知识点是什么?(与外界的联系)
围绕这三个答案去展开复述,在与别人的互动场景中探求知识,催化自己的深度学习。兴趣,是第二次复述时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时你未必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早地发现自己最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是什么,但在向别人的阐述中通过高质量的互动,就能够轻易地找到答案。阐述知识时大脑会以某种方式提示你——那些你理解最深的知识点,可能就是你比较擅长的部分。
场景 完美场景是由多个人组成的(分组讨论),大家时间充裕,志趣相投,兴致高昂:在这种场景下,我们不需要乏味的个人表演。
分组讨论的特点:
❶ 机会难得(所以要把握住);
❷ 小组成员扮演着:反馈、沟通、质疑等多种角色,比自我检查的效果要好上几倍。
分组讨论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高效方式;
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创造分组讨论的氛围。这种多人参与、互相帮助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帮助你设计复述提纲并且准备一些问题;
分组讨论需要对复述者有一定的要求,不再是像个人自述那样天马行空,需要逻辑严密、框架指导;
因此,要带着一个优质的清单做第二次的复述。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针对提纲中的概要和一系列的问题,条理分明地讲述给别人,引发人们的讨论,然后各自发言,互相提出问题,再进一步了解所学的知识,更正自己的错误认知。绝大多数的分组讨论都是有益的,最后你能自己进行总结:学会了哪些内容,理解了哪些观点,收获了哪些新的知识。从听者那里获得中肯的的评价和异议。
从听者那里收到评价、最好是异议、特别是激烈的/相反的观点,越尖锐越好、越矛盾越好。这是第二次复述的重要目的之一。
● 他们为什么反对我的看法,是因为我的讲述方式,还是知识本身的观点?
● 他们的评价基于什么理由,那些理由是否站得住脚?
● 为了验证他们的观点与我的矛盾,我需要怎样复习相关的知识?
这些思考将我的学习提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进入了更高的境界。从朋友正面的肯定和反面的否定中,我能清楚地看到彼此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哪方面的差异。这就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差异意味着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在获得智慧。
什么是中肯的评价?第一,评价的质量高。听完你的复述后,对方经过认真的思考,说出他自己的真实看法,评价里面有干货,有他自己的逻辑,这能激发我们在沟通交流中的二次思考。第二,评价客观。对方在做出反馈时不带倾向性,既不有意地示好,也不故意地找碴,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给出他的见解,这能与你形成良性的互动。
什么是有效的异议?异议的标准也是如此,对方的反对和批评意见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你弥补自己在思考方面的软肋。没有人能事事面面俱到,天才也不行,小组讨论就是为了利用他人的思考为我们的学习查漏补缺,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
@page119(实体书:第十四章)
为知识注入灵魂(自己的印记,即,见解)
使用自己的语言;
结合现实将自己的理解阐述出来;
表达个人的分析和见解。
方法建议:小组讨论。
学以致用:包含了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策略。
目的:致用。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输出系统”;
策略:致用。结合致用来学习才能更加有效。
案例:富兰克林 值得参考
首先,他把报纸上的文章剪下来,读完一遍再抄写一遍,抄在散乱的纸条上。然后,他再把原文放到一边,打乱这些纸条的顺序,让自己忘掉原来的顺序,再重新排列它们。经过反复的练习,他就理解了这些文章,也懂得了如何去创作一篇好的作品。最后,他又提高难度,不是排列纸条的顺序,而是在一张白纸上默写自己读过的文章(复述),默写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便加入了自己的文字。一段时间以后,他的文章便刊登在了报纸上。
@page122(实体书:第十五章)
我的关于输出的总结
方法:场景和思维模拟;利用分组讨论获得反馈;
要求:语言通俗易懂、简洁的同时具有深度;找到一个或多个出口来输出他们;
效果: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有一个在现实中使用的出口,而学习的质量又取决于你能否在学习中拥有这么一条路径。只要是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能,就必须为这门知识或技能找到一个或者多个出口,去输出它们,使用它们。经过这个环节的锻炼,你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地变成你拥有的一种本领,转化为你自己的智慧。
如何将正确的知识从庞杂而具有欺骗性的信息中挑选出来?
要做的第一件事:复述完了之后回头检查、审视和总结。
检查:检查自己是否阐述正确;
审视:审视这些知识是否存在不易被发现的问题;
总结:总结前面几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
查缺补漏:对学习过程中的不满意之处进行纠错,开展二次学习,使我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对于问题的看法更成熟。
尽管我们很多时候都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复述,但是我们仍然会有未曾理解的内容。就是所谓的“盲维”。
盲维案例
当你走进一个房间。每次进去1分钟。
第一次进去,你能描绘30%的房间特征,有一个落地窗、4个板凳等等;
第二次进去,你会注意到沙发、电器,以及各自的品牌和颜色;
第三次进去,你才掌握了更具体的细节信息;
实际上,你的观察一定还存在着许多盲点,只不过你暂时没有注意到。只有在里面住上几天,你才能完全地了解这个房间。
学习便类似于探索一个陌生的房间。盲维越大,你对知识的了解就越浅,在输出知识时你的表达力就越欠缺,听者也难以从你这里第一时间理解你所讲的内容。消除盲维的过程,正是我们对知识采取怀疑和深度探索的环节——怀疑那些令自己感到困惑的知识,探索那些仍未搞清楚的知识,而且要主动地回顾和总结,反思和修正。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一个主动的学习态度,许多极其关键的知识点是永远不会被我们所理解的。
不主动地怀疑和探索,不管读了多少书,背下了多少理论,你学到的永远是皮毛。
@page126(实体书:第十六章)
如果在对外输出时,遇到了问题/麻烦,应该怎样解决呢?
本能上:我们会竭力辩解,不愿认真审视、承认自己的问题。
科学方法:确保自己所阐述的知识是正确的,能够自圆其说、逻辑准确。为此,我们要重新对比已经掌握的数据和事实。
具体地:
单个检查知识点:重新检查知识库;
找出理解上的错误、记忆有误和事实不清的部分。
关联检查知识线:重新验证知识的关联;
世界上所有的信息和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互相紧密联系和具有逻辑性的。
所以如果学习时你只记住了某些单一的知识点,在告诉别人时对方便很困惑,你也自觉逻辑上说不通。这时就要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找出来,把不同的信息串联起来。
比如,你记下了经济学的许多常识和定律,但没有理解它们在经济体中的各自的特点,复述这些知识时你就会感到空洞无物,因为脱离实际社会的经济学是毫无生命力的。你要重新学习它们在经济体中的细微或巨大的差别。就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货币超发和金融开放对经济安全的影响等,阐述这些知识离不开具体的社会与经济体制。
@page131(实体书:第十六章)
就以上的原则,当面对小学生的时候,如果想让对方听得懂,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假如我必须把一个高深的理论知识讲到连小学生都能听懂的地步,1 首先就必须逼迫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这个理论或知识的本身究竟有没有问题,我自己是否真正的理解?如果我都不理解、不清楚它的本质,又怎么才能把它讲得通俗易懂,小学生又怎能听明白呢?2 因此,在回顾学习的成果时,对知识的数据和事实进行对比是十分重要的。要在知识和现实之间找到或建造一个坚固的桥梁,否则你只能充当一个缺乏趣味的朗读者的角色。
如果不正确:我们在回顾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疏忽了一些关键的事情,导致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或者原知识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而起初没有发现。这时你就要谨慎地寻找原因。出现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原知识中的哪些信息是存在问题的,为何第一遍学习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第一,是自身知识的欠缺导致了理解的偏差?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包括从书本、专家、分享平台、自身阅历和周围的环境中接触到的各种常识、思维习惯、技能,以及处理问题的公式。这些知识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会影响人在未来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统计表明:有68%的人下大功夫去学习一门知识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原因是他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理解这个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
案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学不会微积分,甚至看到微积分就头晕目眩,不是切线、函数、微分、积分等这些知识点讲得不够清楚,而是你不具备高等数学的基础,因此接触到相关的知识时缺乏足够的理解力。就好像我们因技能的欠缺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一样,即使你对此深思熟虑和计划周密,恐怕也很难有一个预期的好结果。唯一方法 除了下大力气实质性地提高相关的知识基础外,并无其他的解决办法。
第二,是原知识的观点和逻辑存在问题?
我们学习时会遇到这种情况,理解了一个理论然后去实践中贯彻,却发现与事实不符。不是学习的方法不对,是知识的观点和逻辑存在一些问题。这时,你就要反思自己筛选知识的环节,是否从错误的来源获取的知识,是否没有充分地对比验证?
案例 比如:你所学的知识源于开放式的分享平台——百度、维基、知乎、简书等。由于开放式平台人人可发布和可自由编辑的特点,决定了上面的信息鱼龙混杂,有真有假。轻信了这上面的知识,再用这些错误的知识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当然很容易在现实中碰壁。解决方法 所以,我们一定要拥有对学习的修正策略,时刻查补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page134(实体书:第十六章)
人们在学习时的思维同时受到“经验”和“好奇心”的影响,学习的状态始终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也就是经验和好奇心同时在发挥作用,但又不承担责任。想想看,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是不是这样?对陌生的新鲜事物既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又深受经验的局限。这种情况下,当你在学习中得出一个判断或结论时,大脑并不清楚这是经验的结果,还是好奇心的创造。有时经验和好奇心也会打架——这种现象经常发生,经验告诉你这个知识有用,好奇心却让你保持怀疑。处于它们的中间地带时,你也许很难做出一个评判。
比如,我们读书时都有一种体会,书中的某一段内容或是让自己感到困惑,或是跟自己的经历不太匹配,需要重点思考和做出与经验不一样的理解。然而,大多数时间我们最终并没有做出这个决定,翻了几页之后,就放弃了重温那段内容或进行深入思考的想法。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在学习中战胜经验的惯性,养成敏锐地捕捉一切“争议点”的好习惯。
1 经验可以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践获取,2 理论可以通过读书和在课堂上提高,但如果没有3 好奇心,你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对比不同的观点,怀疑那些无法确定的观点,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中我们应该让自己化作一只好奇心满分的猫,对所有的疑问保持一百分的探索精神,学会追根究底。
在学习中,1 经验保证你的下限,3 好奇心则决定着你的上限。
@page137(实体书:第十六章)
什么是缺口?(差异化知识 or 触点:能引发自己反思的)
首先,是较为独特的知识点,包括其他书籍没有的数据、未论述到的事实和与众不同的观点;
其次,是能引发我深入思考的知识点,补充我知识盲区的论点等。
比如,我在别的地方学到了一些知识,始终有迷惑不解之处,在这里却能得到答案。
或是某个特定的信息触发了我的灵感,或是某段解释阐明了相关的原理。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错误”,知识中的“错误”也是非常宝贵的缺口,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怀疑的切入点和探索的立足点。
这段的陈述中,我觉得只是在卖弄概念:缺口。而且,我觉得这个概念不够见名知意。
学习也是如此,我们一旦能够就某一个点从不同的信息来源得到不同的反馈,再辅以自己的分析验证,很多“假知识”便不攻自破。回顾整个人类的知识进步史,数千年来各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也是在这种连绵不断的对比、怀疑、探索、反思和总结中实现了文明的迭代进化。因此,学习时不要盲信知识,同类的知识也不要只去学一本书、一个人的观点和一种论证的逻辑,应该多方参照,反复验证,始终保持强烈的怀疑精神,才能探得真知。
一个普遍的现象
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会从媒体、父母、老师、书籍、企业或权威那里吸收知识。这些渠道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你可能从未对他们提供的信息产生一丝一毫合理的质疑。
普遍现象
我生活中有不少朋友对待知识就是这种不加以分辨地全盘接受的态度,他们经常去参加一些培训和讲座,听各行各业的精英讲课。听课时他们无比认真,做笔记,订计划,下定决心提升自我,改变命运。他们一边学一边感叹:“说得真好啊!不愧是专家!”但是几天后,也许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对学过的内容没什么印象了。
表面上看,这些朋友确实从学习中获取了知识。实际上,他们以一种虔诚的态度是否从学到的知识中总结出了适用于自己的经验?是否理解了所学的东西呢?事实告诉我们,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
反思
为什么听完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后的次日,你的行为模式依旧遵循着过去的习惯,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任何改变?
为什么读完一本管理学方面的书籍后,你其实并不会按照上面的理论在企业/部门中实践?
为什么你近十年、二十年的每一天都在学习,却发现自己仍然不能明事理和断是非?
为什么肚子里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考下了那么多的专业证书,遇到棘手的麻烦时还是觉得自己缺乏解决办法?
@page140(实体书:第十六章)
如果上述问题经常遇到,那证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认知还处在入门级别。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的本质以及它们真正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没有认识到学习方法、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重要性。只是在生活中机械地、功利地学习以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在我看来,只有我们意识到知识可以为人生注入的进步和成长因子,可以使我们的学习与思维产生的巨大改变,才能真正地爱上学习,并在学习中养成深度思考和辩证分析的好习惯,否则你的学习永远都只能是一种“表面的浏览”和“机械的记忆”。
目的 + 反思 = 有目的的反思(反证)
真正的反思必须结合行动。要在学以致用的环节实现对知识的检查,督促我们去将经得起事实检验的知识运用起来,转化为我们的思维成果,内化为我们的实际能力。
反思帮助我们发现新知识:在反思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将生活中其他的经验、经历与知识相联结,发现它们的关系,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去的表现,这就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织,产生新知识。
重视知识的否定式证据 不能盲目地相信一种知识,不能迷信单一的知识来源。
作者的发现:人和人在学习中最大的差别 —— 学习中的好习惯
最近几年来,我对“学习的能力”这个范畴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认真的思考,收集了数十万份世界各国不同阶层、高校和行业的资料,也深入了解了费曼先生的教学思想和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我发现人和人在学习中最大的差别从来不是优胜者拥有什么绝密而不可示人的成功秘诀和惊人的天赋,而是他们在学习时养成了一些与众不同的好习惯。他们既善于输出知识,也敢于质疑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地挖掘和精进,才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将平庸者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page146(实体书:第十七章)
面对争议,一般的解决方法有两种,1 第1种是回避,只面对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则避而不谈/跳过去。2 第2种是沉淀下来化解争议,从有争议的知识点中获得宝贵的智慧。这是费曼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向人们推荐的“深度学习”模式。
案例
比如向别人阐述一个概念时,对方不认同你的理解或该概念的观点,此时争议就出现了。最好的办法是与之以简洁而直接的方式探讨,双方畅所欲言,交换看法。这样做不但能解决争议,还能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
善于学习的“老司机”最喜欢有争议。争议意味着智慧,也代表突破口。我们想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一门知识,除了记住核心的知识要素、逻辑和架构,还要重点关注那些存在争议与问题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知识的难点和痛点,同时还起到了衔接其他知识、开启脑洞、激发我们持续性地系统化思考的作用。
@page150(实体书:第十七章)
在上面的循环结构中,知识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我们不断地解构它,理解它,另一方面也通过论证、怀疑和反思更新它的内容,使知识保持常新,尽可能地真实而客观。
值得思考 如果你学习时能拥有一种科学的怀疑精神,那么你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还有机会去创造新的知识,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突破思维的学习者。
科学的角度 1. 逻辑严谨,数据正确,观点合理;2. 与其他信息和知识的对比中经得起最为严苛的质疑、审视和筛查;
实用的角度 知识的实用性就是能够落地。不管学习什么知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实用的价值,让知识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感乃至整个人生都有所帮助。哪怕是用来修身养性,也是实用性的表现质疑。切不可学完感觉什么收获都没有!
系统的角度 从系统化的角度把新知识与我们既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建立内在的联系。费曼学习法中一项必须遵守的原则——用系统化思维对待学习、对待陌生的知识。当我们新理解了一个概念时,不要把它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入大脑,要将它看作自身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和旧的知识做对比,存优去劣,也要存新去旧,才能升级自己的知识水平。
在对所学的知识寻找反证的过程中,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多角度的类比关系有助于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还有新知识的问题,同时也能将新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把它们衔接成一体。这也是一个保留科学、实用和系统化知识的过程。
@page153(实体书:第十七章)
当下的环境
今天的时代又飞速进化,旧的知识正不断地被新的技术覆盖和吞噬,经济和就业环境恶化,人们迫切需要从新知识中获取新的竞争力,便一定产生愈发强烈的“学习焦虑”。越焦虑,学习就越容易四处撒网,分散精力,每一类知识都浅尝辄止,学不精,也记不多,效能越来越差。
@page155(实体书:第十八章)
学习的方式越发的多样,但是我们学习的效能却从未被改变。
学习的方式是外部可控的;
学习的效能必须是内在自发提高的;
不是学得越多效能就越高。需要避免5个问题:
1 不论何时,选择知识不能心浮气躁,要充分理解自己学习的对象;
2 学习过程中不能盲目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不能人云亦云;
3 不能被外界轻易影响,定了计划就要执行,不能轻而易举打破;
4 不能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要知道为什么学习当下的知识以及当下知识的作用;学习的目的是从中吸取有益的、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内容;
5 要注重学习方法!
第1个层次:知道与理解(表现为能够正确地理解知识的含义)
第2个层次:复述和传达(表现为能够正确地复述一遍并且讲给别人听)
第3个层次:践行和创新(表现为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然后创造新的知识)
这3个层次缺一不可。
第一个层次,即本章讲到的回顾和反思的步骤,经过现实的践行与创新,通过必要的回顾与反思,对知识进行再学习;
第二个层次,将知识条理化,以自己喜欢和熟悉的方式简化,利于记忆和运用;
第三个层次,将学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或者产生新的知识系统。
费曼和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表明,这几个步骤成功地运用下来,可以帮助我们将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90%以上。
@page160(实体书:第十八章)
重复“有用的学习”
1 对于具有生长能力的知识重点学习。指的是:那些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新的理论、关乎知识源头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应用等。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持久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旦选定就要重复和深入地学习,尽可能地提高内容留存率。
2 对模块化的知识针对性的学习。指的是:不可生长,但却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的知识,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比如电器线路维修、电脑硬件安装、计算公式等。即用即学的模块化知识,用来解决同类问题。
3 对碎片化的知识坚决不去学习。指的是:临时搜集的、破碎的或者道听途说的,真假难辨,偶有收获但是会浪费很长时间,大浪淘沙的感觉。不值得去深入。
我们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精力也有天花板。所以,很有必要对要学习的对象及其价值预先评估和识别,甄别那些有用的知识,为它们设立优先、重要等级,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学习最高等级的知识。你要知道,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使用知识。
@page161~page162(实体书:第十八章)
记住知识的背景,会带来如下4点好处。
第一,知识的原理和背景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地记忆知识本身。
第二,探究知识背后的东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的过程。
第三,能够简化知识体系,可以使学习既简单又直接,节省宝贵的时间。
第四,掌握知识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对所学的领域建立一个基本概念。
对于本部分内容,我的理解是:1 如果记住了知识是如何来的,那你就能很轻易的知道知识的发源地,如果遇到了需要用的时候,即使记得不清楚,也可以推导出来;2 而且,知识的发源地是如何发源出知识的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孵化新知识;3 此外,知识的发源地往往比知识本身更容易理解和记忆;4 最后,知识的发源地更加地丰富,可以帮助我们追根溯源,找到知识点背后更庞大的知识网。
遇到的一切无法准确解释和阐述的内容,都需要回顾,厘清问题,寻找答案。对薄弱的环节多方搜索信息,重视有争议的知识点。重复理解有用的知识,不要在无用、无效的知识,没有生长能力的知识上花费工夫。切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浪费有限的生命在无用的知识上!
学习的最终目的:抽取我们需要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中,最怕的就是一个人漫无目的、没有重点地乱学,同时还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1.你每年阅读几本书(或者从来不读)?
A.5本以上
B.3到5本
C.从来不读
2.你是否深知自己的“知识弱项”?
A.非常清楚
B.遇到问题才知道
C.从不知道,也不关心
3.你从什么地方学习知识?
A.有目的地从不同的渠道
B.一直从固定的渠道,比如老师、教科书或前辈那里
C.无论什么渠道,都被动地接受知识
4.你发现知识有误时是否在学习上做出过调整?
A.及时调整
B.看情况
C.从不调整
5.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常被惯性思维左右吗?
A.从不
B.很少
C.经常
6.你如何证明自己对某一个知识点独立思考了?
A.我会充分地对比和论证
B.我会坚持自己的固有立场
C.我缺乏判断力
7.你每天坚持写学习心得吗?
A.几乎每天
B.偶尔
C.从来不写
8.你对有疑义和分歧的知识会写下自己的深度分析吗?
A.会
B.有需要时会
C.从来不会
从这8个问题中,能够看到一个人是否找到了好的学习方法,是否可以高效地收集资料,对比不同的观点,消化关键的知识,然后产生自己的见解。
这8个问题牵涉到一个人在学习时最重要的三种能力。
1 主动学习的能力。
2 怀疑反省的能力。
3 原创思考的能力。
今日关键:简化。
一个疑惑:增加读书量的学习效果真的能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吗?
实际上:好东西太多,是会消化不良的。
什么是简化?就像买菜做饭,回到家中要把菜中不需要的部分剔除,留下干净有营养的部分。
简化和吸收是费曼学习法的最后一个步骤,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制作成一个精小的“知识包”,融入进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你自始至终都可以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重新总结知识,你就成功地使自己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了该知识,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确立了牢固的联系,也发现了它们的本质。一般而言,经过了这一步,我们一定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里还有不足,该怎样进行下一步。
@page172(实体书:第二十章)
哈哈哈~
很多人会倾向于使用一些复杂的词语或者专业术语等来掩盖自己不明白的东西。这是一个事实,例如经常有人在解释某个知识时中英文混合,或讲些晦涩的理论。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实他只是在糊弄自己,因为他不知道而且也不明白。
@page172(实体书:第二十章)
1 哪些知识重要,哪些不重要,要排好优先级。全力吸收那些重要的知识
如何做到呢?答:讲述给别人听。
平时,当我们在向别人讲完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现象,之前心里没有印象、没有逻辑的知识此时突然清晰起来,你能感觉到有些东西是重要的,有些东西则不重要。但在讲述之前,你可能对此并不清楚。
就是说,通过三次复述,我们可以打开知识的“重要性开关”,既能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检查这些知识点,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看看哪些部分才是自己最需要的,然后把它们留下来。
@page173(实体书:第二十章)
2 找到线头,即,简单的核心逻辑。要提升自己的思考维度。
说明案例
假如要学关于某支股票的知识,可能会接触一大堆陌生的概念。那到底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迅速抓住本质呢?
方法说明:
1 首先,你必须完全明白的是,无论一项知识包含多少概念和分支,它都有一个当仁不让、至关重要的核心。这个核心才是你理解和吸收该知识的钥匙,找到它,就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化成一个易于理解的版本——简单到随便一个人都可以看明白。
2 其次,简化知识就是完善我们的思维模型,从知识中总结和提炼要点,本身便是对思维能力的锻炼。一边学习有用的知识,一边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这个步骤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我建议读者在总结知识的要点时,准备一张清单,不仅用到大脑,还要用到笔和手,把提炼出来的要点写在纸上,随时修改,对学习的效果更有帮助。
如何简化?
简化所学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地用简洁的语言去解释一样东西,一直到我们的大脑像呼吸和喝水一样轻松地理解它。
简化后的知识的作用?
经过简化的知识能在大脑中把要点更有效地转化为长时记忆,然后影响大脑的思维和决策,使知识发挥它的力量。这些要点也起着索引的功能,当需要重点使用该知识时,我们就能在大脑中按图索骥,快速将内容调取出来。
人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什么?作者给了2个指标。1 学习能力;2 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天赋。
知识吸收能力对人的竞争性越来越重要。
该能力指的是:获取、简化、吸纳、转化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该能力的作用:帮助我们锁定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和创造知识。
第一,获取知识。
这是一项基础能力,我们要从外部有效地获取知识,确立学习的方向,制订学习的计划,并且充分地了解和判断哪些知识对自己具有关键的作用。
第二,简化知识。
即以必要的筛选、整理等手段提炼出知识的骨架和要点,浓缩出知识的精华,提高内容留存率,为吸收知识做好准备。
第三,吸纳知识。
知识的吸纳能力强调的是,我们要将那些核心的知识长久地保存在大脑中,成为一种长时记忆,并且做到真正地理解它,又游刃有余地向别人阐释出来,实施以教代学的学习策略。不能被吸纳和阐述的知识是很难被我们的大脑真正接受的,往往只是一种短时记忆。
第四,转化知识。
知识的转化能力指的是,我们要把学到的外部知识与已有的知识有效地结合,使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变成可随时使用的能力。
第五,创新知识。
知识的创新即开发新知识的能力,通过有效的学习,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甚至超越原有的知识。最终,我们从知识的被动学习者和接收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创造者和提供者。
具有了这种能力,当你吸收知识中自己需要的部分时,会发现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只要和自己的生活、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再用好上面五个关键词,就可以高效地将自身需要的知识吸收进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吸收这些知识时,你还要做好两大类的工作,1 第一是提高自己对潜在知识的吸收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吸纳;2 第二是提高自己对实际知识的吸收能力,也就是知识的转化和开发利用,在学到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地创造,成为知识和技能的提供者,上升到让别人学习你的境界。
概念:
狭义上的在线学习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与互联网连接,创造一个虚拟的网络教室,参与老师的网上授课,进行在线的学习和讨论。这依然是一个集体学习的概念。
目前及未来的在线学习显然已经不局限于此,它具有十分灵活的方式,在各种环境中和条件下都可以开展,只要你能够连接网络。
广义上的在线学习:也包含我们以个人目的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比如为了掌握某种知识、了解某个领域而自发地从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资讯。这个过程没有老师的参与,完全由你一个人主导整个进程。目前,这样的在线学习已越来越流行。
优缺点:
缺点
无法当面讨论,没有直接交流,在输出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缺乏教室内集体学习的氛围;
容易因为没有约束而懈怠;
优点
学习不受地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能和现实中一样与老师互动。
在线学习中的输出方法举例:
比如,我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线输出,通过分享给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随时修正观点等,都能加快学习的进度,提升学习的质量。
在线学习中的知识简化原则:
1 以实际效果为前提
2 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目标。例如,在从互联网搜集我们想要的信息时,一定要以应用为目标。
3 重视可以促进联想的内容:问题的纵深拓展,继续开展2次、3次学习。
4 避免在不同平台学习重复的内容:保留有效的学习、去除无效和重复的内容。
5 和我们当下的工作相结合:学以致用,帮到当下的工作,帮到别人,一起提高知识水平。
6 重视知识的成长性:不断融入新知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促进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增长。
一个现象的原理解释或者对外人输出这个解释都不是难事。难的是,当我们想深入某个学习领域的知识时,必须要转换思维:把它当作一个深耕的宝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讲完的故事。
理解新的知识不只是记下基本的原理,而是要将它们纳入现有的知识系统,要充分地掌握内在的规律,称为这门知识的行家里手。
...
在费曼学习法的简化步骤中,纵向深入知识的内部,是实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必经途径。
大部分学习低效的原因是:
习惯了横向扩展知识和进行增量学习,即,泛而不精。“横向”和“增量”都是初级学习的标签,只重广度和数量,不重视学习的深度。虽然这种学习会让你获取很大的知识量,但是就像摊开的积木,没法聚成高度,在学习的质量上是十分低效的。往往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效应:
认为学习很苦,耗时、费力;
不知道设计目标,迷茫困惑;
有爆发,但不主动、不持久;
没有奏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低效的解决方法
1 纵向拓展:表面上看起来“无用”不相干的知识,其实都是能联系起来的。知识之间是有桥梁的,需要做的是,深入一些,找到接头,把知识联系起来;
2 “绿灯思维”:费曼推崇的“绿灯思维”——事无禁止均可为。对于新的观点/不同的意见,一定要耐心倾听,懂得自我反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拥有开放的态度可以让我们看得深、看的广。
→ 切不可要“红灯思维”——自我中心主义。遇到和自己的立场有“挑战”的知识无法交换看法、平等沟通。而是充满警惕,加强防卫,关上沟通的大门,拒绝反省。
→ 如何拥有“绿灯思维”?费曼的建议:在涉及思想或观点的问题时,一定要懂得区分什么是“我”,什么是“我的想法”。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我们经常把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这个人的彻底否定,当对方和你争论某一个学术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去思考是否真的有问题,而是认为对方是在针对我,是在挑衅我。这是不对的。要为大脑点亮一盏绿灯,允许任何相反的观点出现,把这些相反的观点视为一把打开新世界之门的钥匙,让我们他通过这道门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如果我们能这样想,即使一个微不足道的知识点,也能让我们收获颇丰。”
——费曼
3 “以慢为快”:高效的学习 = 把知识融会贯通。这种情况下,不能心浮气躁,必须“以慢为快”。在当前的快节奏和普遍充斥学习焦虑的环境中,想要慢下来实在不容易。但是,这个必须做到。何谓“以慢为快”?“以慢为快”就是专注于一个学习对象,把它学精、学通,有了对其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100%地运用它,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例子 学骑自行车。
并不是说在平坦的道路上骑1000米就算会了。而是要反复掌握车的平衡点,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应对紧急情况下也能平稳前行才算是学会。
借鉴:利用费曼学习法读书的时候,制作书的知识结构图,然后进一步简化,修正结构图。最终提高自己对书的理解程度。
4 “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并不是“有目的的针对性训练”,而是提升我们的“认知视野”,拓展我们对知识的“认知深度”。就像下象棋,看的是局势和策略,是问题的本质和关键领域的研究。
如何提高“认知视野”和“认知深度”?
重点研究问题的本质;
自己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给公司取名字:是为了学习取名字的方法?还是就针对当前的公司取一个名字?想清楚问题的本质,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可以少走弯路,迅速达到目的。
大量的持续练习;
非常值得借鉴的案例——学习数学 奥克利在学校时数理成绩就非常差,经常垫底,但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她不得不面对大量的数学知识,寻找克服恐惧和提高学习效能的办法。1 她曾经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把几十本数学专著的上千个问题抄写下来,2 又花了30天的时间,将这些问题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十几个PPT,然后反复研究五遍以上。3 随后,她又把自己的心得讲给数学优秀的同学、同事等,请他们给出意见,直到能轻松自如地阐述这些数学问题。4 最后,她又再次简化了这些知识,把对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抽离出来,持续地练习和温习,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数学能力。
作者:事实上,大量的持续练习贯穿于费曼学习法的全过程。要想深入了解一门知识,精通一个领域,有些工作是无法省略的。现在,我仍然保持着每天阅读2000字的习惯,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在读书学习时的敏锐度,以及拓展知识深度的能力。
这里有点扯~ 怎么样保证自己每天阅读了2000字呢?这个数量还得把控着吗?
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入手。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挖掘知识的深度,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知识点入手,以点带面,效果往往非常好。
非常值得借鉴的案例——学习演讲 例如,你正在学习演讲,读了很多教授演讲的书籍,费曼的《发现的乐趣》你也读过,潜心研究怎样提高自己的演讲技巧。平时,你经常被一些感人的事迹打动,搜集了大量的好故事功在平时。但是,尽管你早已对演讲类的知识倒背如流,也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实战中却仍然表现笨拙。这时你就要思考一下,很多演讲之所以能够打动听众,是因为演讲的背后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我们的口才不仅源于演讲的技巧,更源于对人性的认知。
组织语言的能力,首先取决于我们对一个问题的关注和兴趣。
要把感情完全投注于演讲之中,以情动人,才能以理服人。
对演讲的技巧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也掌握了语言、肢体表达的技能,更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发现那些你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这些话题如同泄洪的堤坝,一旦打开,就像洪水喷流而出,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观点。如果你特别喜欢演讲,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就要找到和锁定这些兴趣,而非单纯地搜集那些干巴巴的素材。
开发兴趣比背熟原理重要。以兴趣为起点去学习相关的知识,阅读相关的书籍,理解相关的概念,才能让自己以较快的速度成长,真正地学通和学精一门知识,并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认识到这一点,会让你对学习的本质有更为精确的认知。✔️
@page189(实体书:第二十一章)
如果学完知识,但是还是没法应用知识。证明知识还没有被“内化”。
知识的内化,本质上是将外部的智慧吸收为自身生产力的过程,与原有的知识架构完美融合,获得1+1>2的效果。
知识的内化,就是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应用的能力,为生活和工作提供创造力。
对于大多数人,他们之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想不起应该使用哪些知识,或者在学到知识后不知道应用于哪些场景,并不是他们学得不好,而是他们所学的知识和遇到的问题之间是脱节的,有一项工作没做好:未能将知识按需分配到它们该去的地方,没能成为自身智慧的一部分。
...
对于一些人会花钱买许多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但是同时也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现象,纷繁复杂的知识导致贪多嚼不烂,如何内化(消化)成自身成长的营养呢?对于碎片化的知识,如果不经过整理、思考,始终游离在知识体系和需求之外,重复上万次也没法提升自己的能力。
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可以将零碎分散、相对独立的知识和概念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赋予它们逻辑,并且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
当你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后,解决问题时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在学习时,也能有目的地挑选正确和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容;
吸收知识时,也能做到合理地筛选、归纳和整理,使不同来源、观点的知识为己所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page191(实体书:第二十二章)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要求:养成对知识深度挖掘和深度学习的习惯。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借助多种工具。
重要内容摘录;
画出知识图谱;
标记核心要点;
内容分类;
概要总结;
等等。
深度的标准:
1 技能的延伸和强化:不仅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能够开拓新的领域,并且创造新的知识。
2 对知识的前瞻性理解:知识本身的核心要素 & 与其他问题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的原理和规律,然后提出前瞻性的见解。
3 对知识的系统性强化:打通不同领域的界限,优化自己的知识系统,开阔视野,从各个层面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emo 比如,学习一门专业知识时,通过做笔记、搜索、归纳和深度理解,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修补自己其他领域的不足,完善已有的知识系统。
1 一定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是我们后面加工知识的原料。
2 “大幅度”的定义是,对输入进来的信息进行过滤:删除不要的,留存高质量的(以严谨的逻辑整理,并赋予清晰的层次感)。
3 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
4 发布自己整理归纳的知识,讲述给别人听,收取别人的反馈:既可以输出,又可以听到反馈补充自己没想到的地方。
5 把精华知识化为己用,转化为长时记忆。
最终目标:我们在运用费曼学习法的过程中所学到和创造的知识最终都是以分享和帮助到别人并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为目标的。我们也应该致力于让晦涩高深的知识易于理解,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普及。这正是费曼推崇的“以教代学”的目的之一。
第三次复述的功能:帮助读者在学习到一门知识后,可以同步实现这3个目的——能够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
请记住“预测”这个词,它对我们的学习应该具有无比神圣的意义,是所有的学习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意味着我们明确了对待知识的态度——知识并非只是拿来搬开脚下的石头,或让你明白过去,而是帮你读懂未来。
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的原创观点,就无法称之为“100分的学习”。
学习英语案例
比如,当你学习英语到一定的阶段时,你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一定会有一次自我评估:“我记住了多少单词?我能听懂口语对话吗?考试的成绩是否令我满意?与别人进行英语交流的效果如何?我能学好英语吗?”
【正面】如果这个评估是正面的,种种迹象显示你非常适合学习英语,你继续学习的动力将更加强烈,英语成绩也会更好;
【负面】但如果评估是负面的,你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很拙劣,怎么学都赶不上别人,这时就会产生一种“我不适合学习英语”的悲观情绪,有很大的可能会放弃学习。
以上就是自我效能的重要意义。
假如你能积极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效能,深入持续地学习下去,就可以逐步地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原创观点”。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班杜拉认为,想对知识建立原创观点,除了直接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要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去进行间接的学习。
@page196(实体书:第二十三章)
人类大部分重要的知识是通过观察习得。善于观察的人创造了90%的知识。
无论何时、何事,我们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只在自己的能力圈中进行,即便那是一个看起来无比美好的机会。学习也是如此。...你必须基于自己的兴趣去开发学习的能力,创造有影响力的知识。...你要尽一切可能发现那个最优秀的自己,找到那个最能迸发想象力和激情的区域,然后投入全部。
人的本性追求安逸与无知。因为安逸和无知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廉价的快乐。
知识的影响力,总是来源于我们对学习的热情。...在学校的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所有可控的变量中,“热情”是造成学生的学习结果最大差异的因素——汉蒂姆教授(Handy Phyllis),斯坦福大学。
热情的3个体现点:
1 斯坦福大学的自发式学习小组,因为共同的热情而聚集。每个人都受益匪浅,取得了巨大的收获;
2 对一个话题的热情程度会直接影响对该问题的挖掘深度和付出的努力程度,最终塑造自己在这个话题中的等级;
3 热情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没了热情,我们可能就只是功利的利用和背诵知识而已。
热情是一切学习的精髓,虽然它不能让我们一直获胜,但是能让我们一直向前发展,驱动自己比过去更加理解这个世界,掌握更多的知识。
第三次复述的最终目的:为了检验我们对知识的创造能力,形成我们自己在这方面的影响力。
当下,学习的焦虑促使所有人产生害怕,所以都想学得更多。但是尽管我们假设学的知识都是有用的,但是怎样保证学到的都被彻底吸收了呢?如果没吸收的话,那学到的知识如同过眼云烟又有何意义呢?感动自己吗?!
费曼技巧中最重要的一步:把学到的知识简化,然后吸收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化为己用。
只有做到了高效能的吸收,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知识焦虑,也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知识焦虑,进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有效的简化:我们能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对象,将“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即——我们不但要做知识的简化,还要借此升级自己的思维,开阔思考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
不懂简化的结局 → 一直在盲目而缺乏方向地收集“碎片化知识”,贪多不精,只积累了数量却做不到成体系地开发和利用。
“收获”的是:
空洞的结论而非丰满的逻辑;
表明的事实而非背后的原理;
不成体系的思维,无法系统地、宏观地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视野狭窄,看不远;
无法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经常感叹:“尽管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却发现就像从没学过一样,因为无法对现实生活起到帮助,我还是那个平庸的我。”究其根源,是人们没有正确地对知识进行成体系的简化和吸收。
现象:知识的增加速度超乎想象。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无论你的精力有多旺盛,大脑的存储能力有多强,时间有多充裕,你都不可能赶上知识的增长速度。
在今天这个时代,最有效的学习
不再是机械式的记忆、重复高强度的练习和将时间开发到极致的魔鬼式学习,而是严格地遵循简单又直接的费曼学习法,尤其是最后一个步骤:简化,尽可能地简化——只学习你需要的,只学习对你重要的,只学习知识之中“最核心的知识”。在第一个原则中,要紧紧地抓住这三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深挖。
现象:即使不谈论今天,早在几十年前,社会的分工也早已经极其精细,每个领域都如同一架精密的机器,而每个“零件”都代表着一门复杂的学问。最有效率的学习必须也只能是让自己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而不是试图样样精通,成为全才。这个世界没有全才。
形象类比 贪多求全 -- 吃饭积食
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地贪多求全,不舍得删除、整理和归纳,就像吃饭积食一样,不但肠胃受不了,最终整个身体都会不堪重负。你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无法把其中的一些知识开发到极致,只会让你对知识的匮乏感到更加焦虑和惶恐。
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在社会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的那些优秀人物,他们都是在自己擅长的某个领域内专注地开发出了自己的天赋,他们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全神贯注地做好自己的事,平时耐心地厚积薄发,机会来临便能一鸣惊人。
因此,你不要再羡慕那些在不同的领域取得成功的人,而要学习他们的做法。只要运用好费曼学习法的简化原则,高效率地吸收和转化知识,在你擅长的领域内拥有了你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水平,你也能实现令人仰望的成功,而且做得比他们还要好。
@page205(实体书:第二十四章)
作者:“不要指望知识可以速成”。
不反对在线学习/从付费平台获得知识时以碎片化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追求快餐式的知识应用;
反对缺乏逻辑与系统的学习方法。
谨记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是助人向上的工具,而不是维持原状的枷锁。
一项挑战:
费曼曾经向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所有教授发起挑战,他说:“不管是多么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只要你们使用简单的术语描述,我就一定会算出正确的结果。”听起来这个要求一点也不高,但很多教授却在实践中发现:这太难了。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必须对相关的知识彻底地理解,能够重新组织一套语言进行精确的描述。这就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
教学相长:中国古代就盛传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理。
※ 最好的学习,永远是在输出的过程中实现,而不是单向的输入。
1 首先确立一个学习的目标,锁定你的方向,然后认真地理解它;
2 其次,用简洁的语言讲述给别人听,通过不断地复述进行对比,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3 当你采取这种方式时,你会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对这个概念或知识自己究竟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模糊不清或存在误解,回过头去检查、反思和修正;
4 最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简化和整理,达到吸收和内化的目的。
知识 vs. 表象:知识总是藏在表象之后。
“当你看到一只鸟时,即便你知道它的名字,对它也仍然一无所知。因为你只是知道了人类赋予它的名字,仅此而已。至于它在夏天横跨整个国家并飞行上万英里时是怎样辨别方向的,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他的意思是,很多真正的知识往往藏在表象的背后,需要你做出解释。如果你能向人们解释明白一只鸟如何掌握飞行的方向,才说明你真正了解了这只鸟,否则不过是人云亦云。
《别闹了,费曼先生》(Surely You’re Joking,Mr. Feynman!)
1997,费曼的父亲告诉费曼的话。
注意事项:在运用费曼学习法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卡壳。这是常见的。
○ 如何应对呢?
● “不要放弃,对卡壳的部分重点理解,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和阐述出来。多尝试几遍,直到你对它足够理解并能通俗地解释这一部分为止。”
请相信,这不比死记硬背容易,但效果和结果一定胜出百倍。
STEP ONE 学习的本质 第一章 掌握一门知识有多难 … 003 第二章 何为“费曼学习法” … 012
STEP TWO 确立一个学习对象 第三章 我们为什么学习 … 025 第四章 聚焦目标 … 031 第五章 规划:和目标建立“强联系” … 039 第六章 费曼技巧:目标原则 … 048
STEP THREE 理解我们要学习的知识 第七章 归类和对比知识的来源 … 055 第八章 形成一张思维和流程导图 … 066 第九章 阅读与记忆的原则 … 077 第十章 第一次复述 … 081 第十一章 费曼技巧:系统化原则 … 087
STEP FOUR 输出是最强大的学习力 第十二章 以教代学 … 093 第十三章 用“输出”倒逼“输入” … 103 第十四章 第二次复述 … 114 第十五章 费曼技巧:输出原则 … 121
STEP FIVE 回顾和反思 第十六章 怀疑和探索让我们更聪明 … 127 第十七章 寻找反证 … 142 第十八章 “内容留存率”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效能 … 154 第十九章 费曼技巧:回顾原则 … 164
STEP SIX 简化和吸收 第二十章 好东西太多,也会消化不良 … 169 第二十一章 纵向拓展和精进 … 181 第二十二章 深度挖掘,实现知识的内化 … 190 第二十三章 第三次复述 … 195 第二十四章 费曼技巧:简化原则 … 200 后 记 … 206